2021年4月30日下午,管理学院《劳动创新与创造实践》课程第二课在管理学院报告厅进行。本次理论课程的主题是“如何让奋斗成为一种幸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要义”。本次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军老师主讲。
首先,马军老师以问题“什么是劳动?”引入,有的同学认为,劳动就是创造价值;有的同学认为,劳动的主要表现是体力劳动。接着,马军老师通过三个新闻热点事件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从“摆摊的94岁老奶奶”看来,劳动似乎是一种享受;“副处长送外卖感觉‘很委屈’”体现了劳动是一种艰辛;而“郑爽事件”表明,劳动也可以是一种牟取暴利的手段。据此,马军老师主要阐述了劳动和生活的关系,并说明一个道理:你如何对待劳动,劳动也会如何对待你。
马军老师讲到,劳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大部分。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劳动是历史的打开方式,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史。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对生活层次要求高,而这美好生活是要靠劳动创造的。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那么,为什么说劳动是幸福的呢?
马军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解释:
第一方面是“劳动与人类社会的创造”。老师讲到,人类劳动与动物生命活动是有区别的,因为人的劳动是文化活动,动物只是在生命活动中维持肉体的生存,人则可以在劳动中超越生存而拥有生活,可以在劳动中认识自我,不断确立生命的意义。黑格尔主奴辩证法表明,劳动在人的主体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此,老师说,劳动教育就是立大志的过程。
第二方面是“劳动与人的存在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从人与自然关系看,自然成为人类在劳动生产中不断征服的对象;从人与人的关系看,劳动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人陷入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三大拜物教控制。
第三方面是“劳动与生命本真的回归”。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我们希望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马克思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做到“劳动解放”和“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回到中国当下,马军老师讲,真正的智慧是融入到每一天都生活中去的,真正的自由就是劳动的自由。马军老师还指出,劳动教育要有文化的融入,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劳动中收获一种情怀。
最后,马军老师以短片做结,号召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有情怀的当代青年。
“新时代,去奋斗!”
(文字/李芙英 图片/林修如 责编/周清卿 审核/樊琳 审核发布/乔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