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建院30周年 > 忆管院三十华章 > 正文

【忆管院三十华章】钱福培教授采访实录——做好自己人生的项目管理

作者: 日期:2020年11月08日 18:40 来源: 关注:

双廿之年,庚子金秋,工大管院,三十而立。岁月长河淙淙,流淌太多记忆里的温柔闪光……

忆往昔,那些和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一同走过的岁岁年年,那些经历时光打磨依然延续感动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管院人传承和续写学院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共同谱写属于学院新纪元的精彩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我和管院的故事”,一同见证管院三十年的成长历程!


为了挖掘学院老一辈教师的管院故事和精神文化,找寻那些年伴随管理学院建立和成长的一段故事、一种精神、一份力量,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了“工大精神传承人”的系列采访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钱福培老师的故事。

钱福培:195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制造专业,留校工作进入飞机制造教研室。1983年转入企业管理教研室。曾任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

钱福培(右)和夫人

采访的那天早上,天气突然一扫接连几星期的阴霾。放晴的天气让人的心情也不自觉地变好。我们按照和钱福培老师约定好的时间来到老校区西门与老师夫妇汇合,在璀璨的阳光下,钱老夫妇显得特别有精神。二老满面和蔼地将我们带到了他们提前预定好的会谈地点。一进门,我们发现桌上已经放好了茶具,两摞书本和资料整整齐齐地放在宽大的木桌上,微黄的灯光让整个访谈室显得温馨而舒适,一扫我们心中的忐忑和紧张。采访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原本让我们倍感压力,但钱老夫妇的细心、认真与和蔼却让我们从紧张转变为震惊和敬佩。采访便在这样放松如闲聊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做好自己人生的项目管理

                                    ——钱福培教授采访实录


做学问上的精益求精:从飞机系转到管理系背后的契机

钱老对自己求学那段时间的记忆依然相当清楚。1953年钱福培老师被华东航空学院录取,被学校分配到飞机系的制造专业,1956年由于西安计划建立航空基地需要配套的高校,因此钱老随华东航空学院西迁到了西安。1958年钱老从学校毕业,留校工作进入飞机制造教研室。

对于飞机制造的热爱和钻研让当时的钱老苦苦思索如何能在专业上更进一步。1987年,钱老偶然看到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的一篇关于系统工程的文章,看完之后醍醐灌顶。当时的钱老觉得,飞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习系统工程相关的知识对飞机制造应该大有用处。于是当时的钱老积极参加了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市市科委联合组织的系统工程的培训班,成为该培训班最早的一批学生。钱老就这样与系统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论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

带着在培训班的学习成果回校后,学校和学院在钱老的带动下都开始重视系统工程这一概念和学科,钱老也受邀在501飞机制造教研室给其他同事讲解系统工程的相关知识。当时飞机系有一门企业管理课,任课的顾亚声教授和钱老一拍即合,对系统工程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在学校对企业管理课程的考量以及顾老师的建议下,企业管理从一门课变成了一个教研室,后来教研室又改为管理系,而钱老也因为发展需要从飞机制造教研室被调到了管理系进行系统工程的教研工作。

从飞机制造教研室转入企业管理教研室,这段经历可以说是偶然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看到钱学森前辈关于系统工程的文章受到启发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但对自己所从事的飞机制造以及后来的系统工程的热爱执着与精益求精却又在冥冥之中引导着钱老必然走上这一条与管理系结下不解之缘的道路。

求知路上的敢拼敢闯:赴美访学背后的笑与泪

钱老提到华罗庚是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另一位学者,华罗庚所研究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引起了钱老极大的兴趣,随着时代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钱老觉得需要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但西北工业大学并没有上机的条件,当时501教研室正在开展一项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CAD/CAM)的课题,因限于计算机条件,需在上海船舶研究所去上机, 于是钱老也去上海船舶研究所利用其计算机开展网络分析与计算。正是有了这样的上机实践经历,为钱老后来进行“计算机辅助网络分析”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由于国内关于计算机网络分析的资料寥寥无几,为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为了自己研究领域的顺利进展,1987年钱老借西北工业大学管理系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开展合作的机会申请了去到美国做访问学者。

语言问题成为阻碍他出国的最后一块绊脚石。由于钱老在大学期间主修的是俄语课程,英语成为了钱老的软肋,钱老当时身兼数职,管理学院与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进行合并,钱老既是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又兼任副主任一职,工作几乎占满了钱老的时间,正是万分忙碌的时候。在这样的条件下,钱老抓紧每一个空闲时间补习英语,为自己得之不易的宝贵的出国访问机会紧锣密鼓地筹备。那时候钱老的寝室楼对面住着一位外教,那位外教时常看见对面寝室楼中有人半夜三点废寝忘食的学习英语,他感到非常好奇,很久之后才知道那人正是钱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样的条件下,钱老还是顺利完成了语言学习,获得了宝贵的出国机会。

来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后,一切都是新的,住宿是钱老遇到的第一难题。刚开始的时候留学生可以住在学生公寓,价格是3美元一天。钱老当时拿到的津贴本就不多,付完住宿费已经无法再购买其他生活必需品,买不起床褥的钱老只能在地板上打地铺。那时候,校园里有很多地方堆砌着别人用过的破旧沙发垫或床垫,钱老就捡一些回去作为自己的床褥。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由于当时留学生数目庞大,学校的住宿空间有限,留学生公寓第二周的住宿价格就会涨到5美元一天,这大大超出了钱老的预算,而且条件相当简陋。钱老决定自己去找出租房,钱老的寻房之路并不是很顺利,走了很长的路,询问了很多的人,但不是价格很贵就是住房已满,几经辗转后,钱老找到了一位好心的美国老太太,这位太太愿意以150美元每月的价格让钱老入住她的公寓,钱老的住宿问题就这样圆满解决了。

住宿问题解决后,钱老便潜心专注于学术。那时候钱老一个月的津贴只有200美元,扣除住宿费和生活费后几乎所剩无几。当时的钱老发现了一本对自己的研究特别有用的书籍,但由于教材费过于昂贵,复印又没有门路,于是钱老一咬牙,决定自己用手来将书籍进行抄写。正是这样一本一笔一划凝结成的珍贵资料,飞跃了宽广的大洋与陆地,回到了当时的西工大管院,为管院的研究学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资料,而白思俊老师等人将资料进行研读和整理,投稿到了杂志和会议,钱老本人回国后也靠着这些资料投稿了相应的软件杂志。这些资料不仅对于当时的管院研究队伍来说是雪中送炭,而且为钱老之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钱老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那一份珍贵的手稿,每一页上的字迹都工整清晰,每一笔仿佛都浸染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个单词背后都是留学的心酸与收获。老一辈学者对学问的真挚感情在这亲手书写的字里行间展露无遗,给予我们年轻一辈做学问上的震撼与启迪。

钱老留学期间手抄本


交友途中的真诚以待:人生的挚友,事业的明灯

在美国的日子里,除了做学术研究,最让钱老开心的是结识了一些有趣的朋友,他们给钱老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带来了欢笑,也为钱老后来的学术事业带来了光亮与花火。

这些旧友中有邻居的一对年轻的夫妇,夫妻俩分别是护士和工人,他们会在空闲的时间带着他们的小孩,开着车拉上钱老一起到处去转转,比如去游游泳什么的。有一次他们带钱老去了一个广场,竟然提议让钱老试着开车。钱老回忆说:“当时虽然我也年轻胆子大,但他们的小孩还在后座,我稍稍有些犹豫,他们反而鼓励我,让我大胆开,于是我最后鼓着勇气开了一圈。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那时候国内汽车还没有很普及,那也是我第一次开车。” 钱老说起这段经历时止不住的笑意从眼角流出,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几十年前那个鲜活的画面。

钱老因为给同事带东西的缘故认识了另一对夫妇,Bill和Nancy夫妇。夫妇两人一个在图书馆工作,一个从事索引相关的工作,于是钱老便趁着这个机会经常向他们请教探讨,一来一往地便渐渐熟络了起来。“他们有时间的时候常常带我出去玩,有一次他们带我去佛蒙特州的他哥哥家玩,我们一路开车到了佛蒙特州的乡间小农庄,那里离加拿大就比较近了,环境特别好特别舒适,我们在那玩了五六天,每天早上出去钓鱼,平时还会用枫叶做蜜糖。有一天早上,他们家的小孩神秘兮兮地来找我,‘老钱!老钱!’喊着我,叫我跟他下去,一下去发现Nancy夫妇和他们哥哥嫂嫂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一起大声喊‘Happy birthday to you’,当时真是又惊又喜。”说到这里,钱老的眼睛已经湿润了,就像佛蒙特州波光粼粼的小溪。在一旁静静聆听的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一刻钱老感受到的家人般的温暖。那些陪伴钱老的好朋友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

“Bill和Nancy后来不仅是我生活上的挚友,在我的工作上也帮了很大的忙。95年在西安召开我国第一次项目管理国际会议的时候,Nancy夫妇在会议召开、论文集编写等方面全心全意地给予我帮助,在后来相关的工作上也一直对我多有帮助。”钱老补充道,Nancy夫妇在钱老之后的学术道路上不遗余力地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建议。留学的经历让钱老收获了生活和学术上共行一生的挚友。

另一位钱老亦师亦友的外国友人是一位叫做Matti的芬兰学者,钱老与Matti相识于1992年6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IPMA年会,两个人一见如故,结伴游玩了圣马力诺并相约一起参加同年9月在芬兰召开的北欧项目管理大会。

说起多年前的这些经历,钱老满是回忆,而钱老的夫人桂老师也颇有感慨:“他呀(指钱老)就是胆子大,敢去说,敢开口,敢去跟人交流。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我希望年轻人能尽量做到的,就是要勇于尝试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敢于挑战、敢于触碰未知的事物,不要有畏难心理。”机会从来不会自己到来,只有用真心换真心,敢去开口敢去拼,才能收获甜美的成果。交朋友是这样,做学术亦然。


事业与学术上的责任与担当:PMRC和UNESCO西安产学研网点

《西工大故事》——UNESCO,IPMA与西工大

PMRC中国(双法)项目管理委员会和UNESCO西安产学研网点不仅是钱老职业生涯引以为傲的两项成果,更是西工大管院发展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两座丰碑,而这其中离不开钱老的付出与努力。

留学归来的钱老一直思索着如何能在专业学术上更上一层楼。机缘巧合之下,钱老参加了其他十一个高校和机构共同开展的网络分析的联谊会,在会上钱老被建议成立一个项目管理相关的委员会。几经思考,钱老终于下定决心于1991年建立PMRC,也就是中国(双法)项目管理委员会。PMRC挂靠在西工大管理学院,钱老时任管理学院副院长,也肩负起了PMRC的相关职责。1991年至今,PMRC历经了多届换任,钱老任职过PMRC的常务副主任及秘书长,主要负责处理PMRC的具体事务,为PMRC的日常运作和蓬勃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PMRC成立之初,有许多事情需要钱老处理,其中一件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点建设。当时的校长让钱老去接待一位UNESCO来访的官员,并去巴黎参加相关的大会。在去巴黎参会前,钱老写了一篇文章上报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篇文章受到了UNESCO的表扬。钱老到达巴黎之后,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毫无准备地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楼去转交校长写给秘书长的一封信,秘书长收到信后颇为感动,在与钱老畅聊之后决定建立UNESCO西安产学研网点。钱老当时感到很欣喜,回来后便立即开始筹备网点建立,将建立UNESCO西安产学研网点的想法和方案进行阐述后,很快得到学院的回复和批准。

钱老还回忆道:“欧立雄老师那时候还是我的学生,也从事的是这个方向的工作,我便将他拉入到这个网点的工作中来。”钱老的这一举措为PMRC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PMRC在我国项目管理领域正蓬勃发展,从91年至今已历经7届,明年将迎来30岁的诞辰。2001年开始,PMRC引进了IPMA项目经理能力认证体系IPMP,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五万人左右拿到了相关的证书。PMRC正致力于将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变得更“中国”,将项目管理做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味道,让中国老一辈项目管理精神继续保存与传承。

“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成立红头文件


后辈寄语:做好自己人生的项目管理

钱老夫妇目前定居在西安,在西工大老校区操场旁的家属楼里过着平淡且充实的退休生活,儿女双全,子孙绕膝,生活可谓幸福美满。在谈及自己过往几十载岁月时,无论是西工大的校园生活、下放乡野的劳动体悟、赴美的留学生活、留校的工作和事业还是退休后的生活,钱老对自己的每一段经历都如数家珍,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变迁似乎不能消磨钱老对自己每一个重大的人生节点的记忆,也不能磨灭钱老刻在骨子里、融进生命里的对项目管理的热爱。

“人的一生就好比是一个项目,每个人都应该清楚怎样做好自己人生的项目管理。”在谈及对西工大管院后背的殷切期盼时,钱老颇有感悟地说道。PMRC下有一个叫做CYC(China Young Crew)的专门为培养年轻人项目管理相关能力的组织,目前已举办了五届《全国高等院校项目管理大赛》,当谈到越来越多的管院学子参加到这项全国性的赛事中并取得傲人的成绩时,钱老脸上浮现出了骄傲与欣慰。在钱老眼里,项目管理是一个融入到生命里的实践,不仅和他自己的一生紧紧相连,更是和管院脉脉相通、亲密无间,从他那一辈人起,到后来的欧立雄老师、白思俊老师以及今天的各位年轻杰出的项目管理教师和青年学生,大家不仅在一辈辈传承着项目管理学科沉淀下来的学识与成果,更在传承着项目管理人、管理学院人背后的精神,这也正是西工大精神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即勇于开拓、勤于钻研的求知精神,正是这股精神,让老一辈人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里一次次开垦与突破,让年轻一代人在新的时代与机遇里继续开拓与创新。

作者简介:

魏琛炎,管理学院2020级研究生,工业工程与管理专业

黄方方,管理学院2020级研究生,工业工程与管理专业

李瑞琪,中共党员,管理学院2020级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学院 审核/乔彩燕 白洁

关闭

© 2020-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陕西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7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