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廿之年,庚子金秋,工大管院,三十而立。岁月长河淙淙,流淌太多记忆里的温柔闪光……
忆往昔,那些和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一同走过的岁岁年年,那些经历时光打磨依然延续感动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管院人传承和续写学院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共同谱写属于学院新纪元的精彩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我和管院的故事”,一同见证管院三十年的成长历程!
同沐风雨 不负韶华
----敬献管理学院建院三十周年
——姜忠仁——
01
我是西工大管院1990级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4年毕业后,先后在原国防科工委、原总装备部工作,现在军委装备发展部工作,是一名副师级现役军官,主要从事部队装备维修工作。收到管院建院三十周年征文邀请后,我认真梳理了四年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也常问自己:如果不是三十年前考入西工大管理学院,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会变成什么样,是直线向上还是曲线徘徊,是事业丰收或是碌碌无为。预测这些已无现实意义,而且我对目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意。应该说在管院的四年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学校及管院以“三实一新”为核心的校风始终教育激励着我,对我在走向社会前,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献身国防的价值观,影响深远,至今尤存,心存感激永远铭记!
02
受连续降雨影响,陇海线列车整体晚点。我是在1990年8月23日凌晨3点左右被校车从西安火车站接到了19舍315房间,懵懂了几个小时天就亮了。在办理入学手续、购买生活用品后,我开始参观学校,马路两边到处挂着“献身三航、立志国防”等字样的大横幅,我感到既激动又疑惑。“三航”是什么?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报考志愿手册的信息量远不如现在这样全面,实事求是的说我报考西工大完全是冲着兵马俑、大雁塔来的,根本不知道西工大是航空航天部的院校。听完师长的介绍才知道“三航”是航空、航天、航海。我心想,毕业后不会去三航吧?军训结束后,管院安排我们新生参观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洞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等,请师兄学姐介绍西工大对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些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代代西工大学子立志献身国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我毕业后能够从事军队装备建设工作,起关键作用的是时任党总支李晓婉书记的坚持。毕业前她向来校考察招聘的原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霍建勋助理反复强调:“姜忠仁同学是我们的优秀学生,你们接收他必须满足两条,一是留在北京,二是留在机关,否则把他还给我,我们把他分配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有了李老师的执着与信任,部队同志考察我的综合素质和现实表现后,我才有幸能够从事国防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并成长为一名军委机关装备部门的处长,三十年来干着一份光荣的事业。我想,正是由于西工大老师们的精神传承和辛勤付出,即使是在国家经济薄弱、国防工业投入有限、工资待遇不高的情况下,仍然有大批西工大毕业生坚守事业、不计报酬、甘于奉献,持续发扬“三实一新”作风,才有了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武器装备建设成就。我身边及工作涉及领域就有刘胜将军、张振中将军、雷凡培董事长等校友,还有更多数不胜数的校友在为共同事业不懈奋斗,在不同岗位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03
我们这一级入学年代比较特殊。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事件结束不久,新入校的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如何解决好思想活跃、关心政治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学校和管院做了大量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但关键要看我们自己的行动。入学后不久,我们班就在团支书黄新跃的倡议下,自发成立全校第一个“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大家利用周末时间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马列主义原著等,踊跃交流研讨。我作为班长还亲手设计制作《班报》。这一行动似乎很快在全校传递开来,不断有其他系班级成立学马列、学毛选小组,学校和陕西省教委适时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我们班先后被评为学校及陕西省高校学生学马列先进小组,团支书黄新跃同学多次在全校及陕西省高校大会上作交流发言。这一自发行动的效果持续得以释放,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同学们讲政治的能力提高了,也为其他班级树立了榜样。1992年1月8日,我作为当时管院第一个本科生被党组织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1993年3月被推选为管院研本联合党支部书记。在李晓婉老师的指导下,在支委同志的合作下,我们支部充分抓住学生积极上进的有利思想态势,非常重视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新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截止1994年毕业前不足两年时间里,仅我们1990级两个班40名学生,就有15人被批准入党,以本科在校期间37%的入党率拔得全校头名。这一数字的显性表现就是,我们1990级宿舍卫生一直都是扛着“红旗”走,时任管院学生辅导员刘其智老师大会上讲过:“你们91级、92级学生到90级的7个宿舍看看去,人家的卫生和秩序到毕业时还保持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也名列前茅”。其实这只是点滴表现,其他方面如学习成绩、课堂纪律、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方面,90级同学表现都很优秀。目前我们这批学生中,如华为的马箐箐、全国人大的韦铁、万达的张宏伟、旅美的黄新跃、试飞院的尹剑锋、北航任教的邹艳等等,都是在校期间入党,很好解决了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个人事业的发展岂不是水到渠成!
04
上学时会听到同学们说:“咱们西工大强调的是‘三实’,所以航空航天部企业当厂长的北航毕业生多,当总工的西工大毕业生多”。当然,这句话不存在任何对其他院校的偏见,一段时期一些企业确实不同程度存在这种情况。我觉得这和院校地域影响、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多种因素有关。2019年我非常荣幸被选入国庆70周年阅兵徒步方队领导指挥方队参训受阅队员,面对长达194天,每天10小时20公里正步走的训练量,对于年满47周岁的我来说是身体、心理的巨大考验。入营后发现同一排面我的队友--来自火箭军的庞春波,也是西工大六系602专业1988级的师兄。面对训练中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始终以西工大“公诚勇毅”校训和顽强拼搏精神激励自己,互相鼓励、共同克服困难;对于参训的目标和动力,不仅我们,方队中大多数40-50多岁的军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不为立功晋升要光辉“面子”,而为磨炼能打仗打胜仗要精神“里子”。阅兵结束后,学校校友会多次请我去分享体会,我都婉言谢绝了。其中有纪律要求,也有实现精神“里子”后不再过多奢望的因素。人对追求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发挥特长在各行业建设领域具有同样重要作用,没有优劣褒贬之分。有的学生善于“埋头苦干”、追求“里子”,有的学生善于“抬头看路”、向往“面子”,但不可否认,“三实”校风已深植西工大,影响很广,在很多领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05
管院始终把开拓创新的责任扛在肩上。建院尹始,钱福培副院长就把国际上先进的“项目管理”专业率先引入国内,并开展了大量国际、国内科研交流活动,带动了我国项目管理的理论、科研、工程和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队伍,如欧立雄、白思俊教授,以及我们班的黄新跃、马箐箐同学。目前看,项目管理的成功运用对我国很多行业领域建设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如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国产大飞机研制等取得了重大突破。我所从事的装备维修保障领域也在广泛应用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前几个月,我去海军宁波、上海方向调研,看到部队选择几型装备开展维修保障策略改革,运用的就是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手段,并引入思维导图和大数据管理等方法,明显压缩了修理周期,提高了修理质量,满足了使用方需求。随着当前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建设发展采取制裁手段的不断升级,越来越要求我国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取得事业发展的主动权。从这一意义讲,管院完全有能力利用积累的科研实力,在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管院毕业生,愿意在学校开拓创新校风和学院创新价值观的引领下,在工作岗位上不负事业、不负使命、勇于担当、不负韶华!
06
西工大“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管院我们这班学生中体现非常形象,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形成并保持至今的信任、关爱、友谊得以充分实现。在校期间,经常会看到梳着短发的李晓婉老师,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穿梭于课堂、宿舍和运动场,既有和蔼慈祥的关心爱护,又有痛快淋漓的批评教育,更有耐心细致的心路指引。每到周末,我们几个同学经常会到李老师家里聚聚,直到吃完大家亲手搓出,加入肉丁、蛋花、黄花、木耳、香菇、豆干、粉丝、蒜苗烩出“麻食”后,大家才会心满意足、打着饱嗝回去。毕业前的半年里,我在王仲生老师的指导下做毕业设计,偶尔会借着答疑机会在王老师家里“蹭饭”,吃着白吉馍、绿豆稀饭、炒土豆丝,看着他一笑起来就眯成一条缝的双眼,听着他一口地道浓厚的陕西话,心里总有一种家的感觉。毕业后,我们两个班40名同学始终保持深厚纯洁的友谊,生活上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支持,并相约十年一聚:2004年在西安、2010年在扬州、2014年在西安共三次,每次都有30人左右拖家带口地从各地赶来。期间,李晓婉老师全程参加了西安两次聚会,我们通过踢球寻找曾经的力量、通过喝酒寻找曾经的酒量、通过爬山寻找曾经的胆量。这些具体行动,不仅在师生之间、我们之间、也向我们下一代,延续传承仅用4年时间凝成的家庭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凝聚力!
07
90级学生随着管院的成立而入校、伴着管院的建设而成长、望着管院的进步而自豪!1994年7月4日,我乘182次快车到北京报到,转眼30年过去了。这次很感谢管院老师约我写点体会,才让我有机会回忆一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都说一个人的味觉习惯跟故乡有很大的关系,到现在为止,我和绝大多数同学仍然难以抗拒对肉夹馍、凉皮、泡馍、臊子面的强烈诱惑,因为,正如2010年西安聚会师生座谈会上,我在向管院赠送神舟七号模型时讲的:“这里是我们永远牵挂的第二故乡,飞船好比我们、地球好比管院,不管怎样都是绕着地球飞。”我们的心永远向往这里,这里的一切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和人生!
作者简介:姜忠仁,1994年管理学院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现任军委装备发展部处长。
(管理学院 审核/乔彩燕、白洁)